「一旦真的離開家,你會非常想念從前。
另外,對現代馬達加斯加人口所做的DNA檢測也證實,他們有非洲的祖先,也有東南亞的祖先。島民會用椰子殼的纖維把兩艘獨木舟捆紮在木架上,這樣便能放置較重的貨物。
這稱為拖尾船(lashed-lug)技術。貓在西元六、七世紀時抵達,雞在八世紀末到來,牛、綿羊和山羊則在九世紀。這向來分成兩大陣營:一派支持長時理論(long chronology),認為特定地點的殖民發生較早,另一派則支持短時理論(short chronology),相信有人定居是較近期的事。因此,對語言學家來說,說馬來-玻里尼西亞語的移民到達馬達加斯加的時間,顯然比東非移民來得早。他相信他們在太平洋用雙體舟,在印度洋則用一般東南亞船舶。
在西元一千年,馬達加斯加的馬來人聚落已發展完善。移民者紛紛遺留特殊的陶器碎片,讓我們得以追溯其行進路線,不過每一座島究竟從何時開始有人殖民,迄今仍有爭議。隨著民眾愈來愈懂吃、對食安要求提升,團隊近來導入「開放廚房」概念,讓消費者看到濾水器與飲品調製過程,並開闢空間讓外送員、來店客能坐著等餐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邱偲哲解釋,團隊是先設定好產品價格,才回頭想該怎麼抓成本,而節省租金能省下大筆開銷,狹小的店面沒有內用空間,除了「只做外帶」根本別無選擇。越南民眾飲食習慣偏好內用,「只做外帶」是逆著市場走。延伸閱讀 戴上「飲品后冠」之後——席捲越南的珍奶熱,和她的版圖擴張 台灣珍奶效應:東南亞樞紐新加坡成手搖飲必爭之地 泰台港「奶茶聯盟」之外,那你還知道東南亞與世界各國奶茶的歷史嗎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珍珠奶茶在越南名氣響,上街訪問幾乎人人都愛,不少當地與外國創業者都想靠這一味立足越南,競爭激烈可想而知。(中央社)COVID-19疫情重挫全球各產業,卻讓一群台灣年輕人在越南創業賣珍奶虧損3年後靠著「只做外帶」獲利翻身。
只是新興市場雖更願意嘗鮮,喜新厭舊程度也更甚,邱偲哲與團隊原先只賣珍珠奶茶、抹茶奶茶、芋頭奶茶、巧克力奶茶4款,且均一價1.9萬元。與市售動輒一杯3萬越南盾(新台幣約38元)起跳的珍奶價格相比,他們一杯只賣1.9萬元。Photo Credit:中央社 越南市售的珍珠奶茶一杯動輒3萬越南盾(新台幣約38元)起跳,台灣青年邱偲哲與創業團隊以每杯1.9萬元的價格搶占市場,在疫情期間更靠著「只做外帶」初嘗創業獲利滋味。邱偲哲與團隊在2019年8月投身首家「只做外帶」的珍奶店並逐步拓展版圖,當年底COVID-19(2019冠狀病毒疾病)全球疫情來襲,大多行業只能慘澹經營,他們的業績卻正醞釀翻紅。
「只做外帶」取得初步成功,邱偲哲不否認當中有運氣成分。Photo Credit:中央社 越南民眾愈來愈懂吃,對食安也開始講究,邱偲哲與創業團隊導入「開放廚房」概念,讓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珍奶的調製過程。圖為邱偲哲向員工講解調飲的注意事項 越南在2020年1月通報首例COVID-19病例,期間曾祭出數次「禁足令」,要求民眾除非必要否則不准外出。邱偲哲與專科同學葉力琾、吳昌鴻3人創業團隊就這樣在珍奶的紅海中與各方廝殺,虧損長達3年。
但他提醒,創業成功率原本就很低,何況還面對外國市場,務必做好功課。邱偲哲談起虧損的那3年餘悸猶存,發薪日得四處籌錢,更曾好幾個月一天只吃一餐泡麵,「你問我會不會吃到想吐,根本沒心情想這些。
越南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受到外資擁戴,部分民眾對於來越南工作、創業躍躍欲試。民眾受限當時的防疫管制,無論是用餐、品茶都只能帶回家,也讓邱偲哲與團隊意外坐收「政策紅利」。
」 邱偲哲表示,在創業低谷時會對自己產生很多懷疑,「該繼續撐下去嗎?」慶幸的是團隊總能以互相打氣取代指責,現在公司由葉力琾擔任總執行長,他與吳昌鴻分管北越與南越地區,盼有朝一日能布局周邊國家。邱偲哲認為,「現在來越南仍不嫌晚」,越南的人口紅利至少還有20年,足以讓創業者在嘗試錯誤中摸清方向。邱偲哲認為,重點在於品質與管理,這些精髓別人要山寨很難,與此同時,團隊也自我要求不斷創新以迎接各種挑戰。邱偲哲說,COVID-19疫情期間,從2020年3月原本不到20家店到現在兩年多過去,直營店與加盟店算一算已有近200家,插旗河內市、胡志明市與周邊地區,且疫情期間業績平均成長2成」 黑死病是肆虐近500年、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開端,據估計,在從1346至1353年的短短8年間,黑死病造成歐洲、中東和非洲多達60%人口死亡。斯比羅說:「我們取得的成果之一,就是鼠疫桿菌(Yersinia pestis)。
「一直為黑死病深深著迷的」蘇格蘭史特林大學(University of Stirling)副教授斯拉溫,在1890年1篇描述現在吉爾吉斯北部古代墓地的作品中,發現了有趣的線索。黑死病在14世紀中期傳到歐洲,7年間造成歐洲半數人口死亡。
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早在10世紀就已發生,但無法確定日期。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(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)古遺傳學家瓦瑟夫(Sally Wasef)則說,這份研究為解開其他古代科學謎團提供了希望,「讓人知道強大的古代微生物DNA復原有助找出證據,解開長年的爭論。
新聞來源 黑死病源頭在中亞 科學家分析DNA解開675年謎團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傳染病歷史筆記(一):種族歧視與暴力,往往伴隨疫症升溫 西元六世紀起肆虐兩百年的「查士丁尼瘟疫」,如何重創拜占庭帝國? 《威尼斯共和國》:威尼斯有大量船隻、老鼠和人口,成為黑死病最完美的溫床 黑死病消滅歐洲一半人口,對14世紀的社會造成什麼影響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」她說,DNA還顯示「特徵性損傷模式」,顯示「我們正在處理的是這個古人死亡時攜帶的感染」。
未參與該研究的紐西蘭奧塔戈大學(Otago University)副教授奈浦(Michael Knapp)表示,這份研究樣本量小,必定有其局限,「來自更多人、時間和地區的數據……會有助釐清這些數據的真正含義。科學家最近透過DNA分析,發現中世紀肆虐歐亞非大陸的黑死病(Black Death),源自今天的中亞吉爾吉斯。但現在,靠著14世紀古墓地中的幾塊刻字墓碑,以及從墓地遺骸取得的基因資料,研究人員終於找出解開這個長年謎團的具體答案。」 但奈浦承認可能很難找到額外樣本,也稱許這項研究「非常有價值」。
那篇文章指出,1338至39年間這個墓地下葬數量激增,且有幾塊墓碑碑文刻著「死於瘟疫」。法新社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導,歷史學家數世紀來對黑死病源頭爭論不休。
」 這是1個線索,但因為沒能確定下葬者的死因,就也只是1個線索而已。」 擷取和定序之後,再將這些DNA與數千個微生物基因組的資料庫進行比對。
團隊發現,現在生活在該地區的囓齒動物也攜帶同樣的古老菌株,因此認為所謂的「大霹靂」,必定是在黑死病發生前的一個很短時間內,出現在該地區的某個地方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」 「這不只是任何1年而已,1338年和1339年是黑死病發生前的7、8年。」 研究結果發表於15日出刊的《自然》(Nature)雜誌。研究團隊費力地以樣本重建鼠疫桿菌基因組,並在上述遺傳分歧發生前就存在的墓地中,發現這種菌株。黑死病的爆發,與囓齒動物身上跳蚤攜帶的鼠疫菌株突然發生分歧的「大霹靂」事件有關。
因此,斯拉溫與古DNA專家合作,從埋在該墓地的其中7人的牙齒中抽取DNA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
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(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)古遺傳學家瓦瑟夫(Sally Wasef)則說,這份研究為解開其他古代科學謎團提供了希望,「讓人知道強大的古代微生物DNA復原有助找出證據,解開長年的爭論。未參與該研究的紐西蘭奧塔戈大學(Otago University)副教授奈浦(Michael Knapp)表示,這份研究樣本量小,必定有其局限,「來自更多人、時間和地區的數據……會有助釐清這些數據的真正含義。
科學家最近透過DNA分析,發現中世紀肆虐歐亞非大陸的黑死病(Black Death),源自今天的中亞吉爾吉斯。因此,斯拉溫與古DNA專家合作,從埋在該墓地的其中7人的牙齒中抽取DNA。